当前位置: > 师大要闻 > 正文

师大要闻

我校2022级本科新生开启人生新篇章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9-26 浏览:

师大新闻网讯 下车卸好行李,看了看表,清晨6点45分,雁塔校区新西门还是一片宁静,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优师计划”师范生何若佳第一个走向校门,“为了早点来学校,我和父母凌晨一点就从山西运城出发了。看到学校的第一眼,连夜奔波的疲惫一扫而光!”

在此等候的志愿者和校卫队员们精神抖擞,帮助何若佳依次完成身份核验、扫码测温、行李消杀、核酸检测、报到办理,用时不到5分钟。

9月24日至25日,我校2022级本科新生来校报到,怀揣理想和希望,由此开启人生新征程。

2022年,我校在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共录取本科生4896人,录取第二学士学位学生62人,录取少数民族预科生141人。招生类型涵盖普通高考生、国家公费师范生、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红烛计划(高校专项)、国家专项计划、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高水平运动队、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港澳台地区学生等多种类型。其中,共计招收各类师范专业学生2851名,占总招生人数的57.5%。

学校精准摸排每位新生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及时统计更新新生返校信息,共设置两条返校路线,做到前置统筹、技术规范、闭环管理。乘坐公共交通到达西安“两站一场”的新生,由学校统一派出的接送大巴一步送达新生所在校区,在校内完成入学报到;自驾到达两校区的新生,在校门口进行入校手续办理。

穿过幽静的师大路,返校大巴驶入雁塔校区,张钰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陕师大是我高中整整‘瞄准’了三年的大学。”他是我校今年招收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师范生,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因旅行结缘西藏,立志赴藏从教,“四年前第一次踏足西藏,纯净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感染了我;三年前第一次得知陕师大,师大人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同样深深感染着我。”

“谢谢学姐!”文学院2022级“优师计划”师范生任芝蓉腼腆地笑着自称是“行李刺客”,“来之前我特别担心,在脑海里反复排练自己搬行李跑个七八趟的狼狈场景,结果一进校门就遇见热心的学长学姐们,太贴心了!”师大细心周到的服务让萌新们感叹“真来对了!”

“你们读的哪个专业?”“这是第一次出远门吗?”“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迎新期间,党委书记李忠军、校长游旭群等校领导与新生亲切交流,询问同学们的报到情况,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在最好的年华,立高远的志向。

中午时分,负责行李搬运的哲学学院2021级宋骁航打开手机,微信步数已经突破两万大关,占据朋友圈“榜一”,“刚开始还会有意识地数自己的搬运趟数,到后面已经数不清了。”手提、肩扛、板车托、三轮车拉,往年的“红马甲”志愿者换上清一色的蓝色防护服,变身“蓝衣天使”,载着萌新们带来的“乡愁”和“理想”,一趟趟穿梭于校园中。

与此同时,在西安北站负责“两站一场”新生接送的教育学部2021级公费师范生王慧如刚刚将一队新生送上开往学校的大巴。值完夜班到早上,她已经工作了近12小时,“去年回家时,是老师和志愿者同学冒着大雪送我返乡,今年迎新,我也愿意做学弟学妹们的第一颗‘定心丸’。”像宋骁航和王慧如一样,迎新期间奔忙在校内外的执勤干部和学生志愿者,每天就有千余人次。

胸前挂着崭新的工作牌,手里反复翻阅着新生花名册,新入职的国际商学院新生辅导员赵薇薇说,“他们是新生,我是新导员,第一次遇见第一次,希望我们共同成长。”暑期经过了解家庭经济状况、解读防疫政策、统计返校信息、介绍入学指南,学生们和辅导员早已熟识。报到当天,尽管带着口罩,很多新生还是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就认出了她。“薇薇姐”,每次听到学生这样喊,她的眼睛就弯成了一对月牙。

人流熙攘,秩序井然,一字排开的迎新棚中,“绿色通道”清新亮眼。今年学校继续设立“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办理缓缴学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回执受理等业务,并发放绿色通道爱心礼包、灾区应急救助金、学生临时困难补助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无忧入学。学校期望通过“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的源源善意,引导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同款运动服,同款发型,同款行李箱……人群中,像“复制粘贴”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花李菊林和李菊玉引人注目。她们来自云南保山,今年双双被我校录取为国家公费师范生。姐姐李菊林说,“在我长大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了我太多关怀和爱,未来我也想变成这样的人,做‘西部红烛’的一员,把更多爱传递下去。”妹妹李菊玉是个历史迷,来到文物“遍地”的古都西安,乐开了花,“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遍访古迹,用双脚积淀未来从教的底蕴。”

“雨珊,帮我递一下横杆噻。”爽朗的重庆话传到走廊。谈笑间,313宿舍的6名历史文化学院新生已经默契地合作搭好了床帘。“我们宿舍6人齐刷刷都是‘优师计划’师范生,其中4个是重庆老乡,约着一起到校的,开学前已经在群里聊了很久。”廖雨珊说。她们的初见,不但没有局促和陌生,反而更像老友相见一样开心,“我们会互相督促,日日精进,相信四年后都会是家乡三尺讲台上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