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师大要闻 > 正文

师大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报道我校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7-11-22 浏览:

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八版整版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甘晖、校长程光旭联合署名文章,文章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 构筑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陕西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题, 从构筑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推进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举措,“1311工程”是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三个联盟开创了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新局面等方面,围绕我校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全文如下: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 构筑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

——陕西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甘晖 程光旭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或从长安西去横跨中亚、西亚无数荒漠草原,或从泉州南下经西太平洋、跨印度洋众多海湾岛屿,穿越不同的文明区域,直至欧亚大陆,实现了东西方物质特产和精神智慧的大融合,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平凡历程,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当世界步入21世纪,文明往来和贸易往来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起来。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丝绸之路”新时代内涵,激发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心声,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一经提出,便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和各国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愿景指出,沿线各国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通过推动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实现互利互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筑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形态多样,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不一。为了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良好开展,需要增加情感投入,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从而形成一种情感上的总体认同。

在“五通”中,“民心相通”地位特殊,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愿景之一,又为其他“四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是确保“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只有搭建起民众心灵沟通的桥梁,积极促进民众交流合作,才能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从内容上看,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四通”主要表现于经济政治领域,属于有形和外在的;民心相通主要表现于人文社会领域,属于无形和内在的。民心相通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人文交流。只有进行广泛的人文交流,才能让发展程度各异、历史文化宗教不同的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话语、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才能让经济的交流更有活力、政治的交流更有保障、社会的交流更加包容,一带一路建设才有最深厚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属性。

教育人文交流合作有利于推进沿线不同文明的传播、交融和共享,有利于争取民心、增进互信,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沿线民众心里落地生根,构筑起坚实的社会基础。通过“一带一路”上的教育人文交流,开展文化交往和文明对话,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各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资鉴和智力支持。这既是各国对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继承,也是重温古老梦想和重振人类历史文化辉煌的需要,更是推进世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方案。通知提出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五通”提供两方面的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撑,力争推动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筑了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加强、教育人文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的今天,打造教育人文共同体的任务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推进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举措

陕西师范大学地处西安,经过70多年的积淀,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较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指引下,学校锐意改革、多措并举,围绕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陕西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3—2020年)》为纲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近十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共出版各类著作1300余部;发表论文14000余篇,其中高层次成果4400余篇;各类科研获奖871项,其中教育部奖32项,陕西省奖297项,连续多年获奖数量居陕西省首位。哲学社会科学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逐年递增,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科研经费由273万元增长至4836万元。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0项,年均53项;其中2016年取得各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位居全国第四的好成绩。截至目前,共有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28项,位居西北首位。

2017年,以中国语言文学为龙头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集中体现出陕西师范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方面的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学校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优势,依托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和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尽责担当、应势而为,积极推进人文交流,深化教育开放,力争在国际交流交融的大趋势下当好先行者。

1.全面开展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实现文明共享

陕西师范大学一直重视推动国际化进程,重视和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与沿线国家双边、多边的交流活动。2013年9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富汗时任总统卡尔扎伊的见证下,陕西师范大学与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具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开启了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局面。

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向西安地区高校倡议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并积极响应、共同参与了联盟的成立,为推动沿线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校际交流搭建了平台。

学校还与“一带一路”沿线俄罗斯、捷克、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乌克兰、印度等20余个国家4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国际会议举办、留学生教育等方面保持着密切联系。据统计,仅2016年这样的合作协议就达32个。

学校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翻译中国优秀书籍传播中国文化;学校出版总社与陕西省翻译协会等共建 “一带一路”小语种翻译基地;与伊朗阿拉梅塔巴塔巴依大学出版社共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伊朗分社;校华文教育基地和“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吸引了数千名海外汉学家和海外华文教师参与,在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

2.组建整合智库平台,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为进一步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学校先后组建了众多智库,形成了整体水平较高、研究基础雄厚的智库平台群。这些智库就“一带一路”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学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四个研究机构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研究成果和水平在CTTI排名中居原“211高校”第11位。今年陕西师范大学又有 “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土耳其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四家机构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其他如陕西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等智库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发挥着服务社会的功能。

为满足这些高端智库针对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国家、社会、企业等急需的信息、方案、策略,学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对象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调研,并提出切实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很好地服务了社会需求,集中体现出学校“一带一路”研究平台的整体水平。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和区域合作共赢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15年3月上报国务院并得到领导批示;《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问题与挑战》2015年第1453期新华社 《参考清样》报送中央政治局;《关于喀什“南达经验”的总结报告》2013年9月上报中央统战部;《边疆热点地区城市民族关系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2014年11月上报中央统战部;此外,还有其他数十份研究报告被其他部委、新疆和陕西相关部门采纳。

学校设计的艺术作品“四方共同宝鼎”、“飞纵千里山”成为习近平主席赠送给哈萨克斯坦总统和中非合作论坛40余国国家元首的国礼,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3.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研究,成果斐然

陕西师范大学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天然的地域文化优势使学校很早就致力于丝绸之路研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地理专家史念海先生及其团队对丝路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周伟洲教授及其团队编纂出版了《丝绸之路大辞典》,这是迄今同类书籍中体系最完整、词目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一部丝绸之路百科全书。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陕西师范大学丝路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积极响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校先后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以《丝绸之路大辞典》为代表的 “一带一路”相关著作110余部;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近600篇;承担“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等各类课题150余项,争取研究经费1700多万元;百余项相关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各级各类奖项。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启动了由一批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加盟的 《丝绸之路通鉴》编纂工程。该丛书聚焦“一带一路”重大现实问题和战略问题,从多个领域、不同角度阐发了“一带一路”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视角、体系化的智力支撑,对倡议的实施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4.推进教育国际化,夯实人才基础

人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广泛合作,通过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方式,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养了一大批“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将学校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目前,陕西师范大学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内段的7所高校结成对口支援关系,以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不同方式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400余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际段40多个国家建立了接收学生关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到了留学生总数的67%以上。

今年学校还开展了 “一带一路”专项博士培养项目建设,得到教育部专项资助。该项目一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专项人才,直接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1311工程”是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4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全力实施“1311”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工程,积极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人文共同体建设。

“1311工程”指的是:第一,出版一套全部由学校教师完成的丝绸之路智库集成;第二,首倡成立“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和“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三个联盟;第三,实施“一带一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第四,由陕西师范大学推动,与沿线单位共同筹办“‘一带一路’高校体育艺术节暨体育艺术教育高端国际论坛”。

目前,“1311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丝绸之路智库集成中,由甘晖研究员担任主编的《丝绸之路通鉴》第一辑20部著作今年底将全部面世,曹小曙教授任主编的《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八卷本丛书已出版三卷,周伟洲先生及其团队的 《丝绸之路文明史(八卷本)》正在编撰中;三个联盟已于2017年11月4日正式成立;开展的“一带一路”专项博士培养项目计划每年招收15名博士,首批专项博士生已经入校开始学习;“‘一带一路’高校体育艺术节暨体育艺术教育高端国际论坛”也将于明年召开。

“1311工程”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工程,是陕西师范大学贯彻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精神,主动落实 《教育部 陕西省人民政府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的重要举措。陕西师范大学在推进“1311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了双边多边的教育务实合作与互联互通,为构筑教育人文共同体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个联盟开创了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新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在政治、经济领域,表现为搭建战略平台、实现交通对接、加强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在教育、人文领域,表现为建立大学联盟、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办学等。这些工作成就斐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全面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共享,但新形势也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并在具体领域落实深入。

在这一背景下,针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的发展愿景,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赴沿线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访问,商洽共建“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三个联盟的有关事宜。学校分别与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塔吉克斯坦的国立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国立师范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人文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共建相关联盟的合作框架协议。在商讨过程中,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并就联盟所开展的合作项目达成共识。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建立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共享丝路文明,共飨丝路盛举。

2017年11月4日,由陕西师范大学首倡的 “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在陕西师范大学正式成立。来自沿线国家和地区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了联盟成立大会。

在三个联盟成立大会上,由各国代表共同讨论通过的《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与合作西安共识》(以下简称《西安共识》)正式公开发布。《西安共识》体现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三个联盟成立的背景、秉承的原则、合作的内容、共同的愿景等。其中所提出的建设倡议和具体措施,将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书写新的时代注解。

三个联盟旨在通过加盟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合作、研究平台共建、学者交流、图书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出版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搭建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合作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共同提高沿线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为各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资鉴和智力支持。三个联盟体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其打造的丝绸之路教育人文共同体,将全面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互赢。

《西安共识》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大家对共识给予了高度肯定。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副院长、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第一副校长拉普杰夫认为共识 “平衡了各方利益”,“考虑了各方愿望”,“要全力支持这样的联盟成立,支持这个倡议”,“对所有的人都将会非常有益”。莫斯科国立大学的高翻学院院长、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副主席卡尔波夫斯基认为,共识“当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我们即将开展的行动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也促进未来的互相理解”。塔吉克斯坦的国立师范大学副校长阿波杜拉耶娃认为,共识“当中所提到的问题是需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必须支持(《西安共识》)”。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认为,共识“从历史、现在、将来、原则等方面都作了非常详细的阐释”,“高屋建瓴”。新疆大学副校长孟凡丽提出,共识“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特别是共识当中提到我们要建立丝绸之路教育人文共同体,这个提议更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一带一路’当中所提到的民心相通的内容”。

三个联盟是“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其成立开创了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格局,将使学校针对国家倡议的学术推进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联盟的成立和合作运行,能够切实在联盟各机构间开展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打造坚实的桥梁和纽带,共同构建“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合作圈,开创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上互联互通的新局面。诚如《西安共识》所言,共创丝路新文明,再续丝路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