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前,是书页里描摹的万千世界;身边,是数字时代翻涌的阅读新潮。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穿梭在数字与人文交融的校园,倾听师大“守书人”的精心呵护,看见师大“做书人”的创新求索,走近师大“读书人”的思索与蜕变,探索数字时代书香校园的别样魅力。
守书人:守一份时光淬炼的墨香
一场春雨过后,雁塔校区图书馆古色古香的角檐下,点点雨滴“叮咚叮咚”地敲打着天台四角刚刚含苞待放的小荷瓣。2022级文学院本科生高宇烁细嗅着新雨过后淡淡的花香,信步向前,揭开门帘,映入眼帘的是四楼大厅不同往日的精巧和雅致。今年读书日,图书馆专门推出“吾心如何向内——青年心理阅读计划”主题书展,师生们正围坐在10个主题书架、700多本心理书籍前流连忘返。从长安校区“远道而来”的高宇烁也禁不住驻足片刻。

“吾心如何向内——青年心理阅读计划”主题书展
高宇烁抬眼望去,既见书香盈室、繁花似锦,又见朱门碧瓦、垂角挑檐;倚坐在书桌前,既能在流沙沙漏中看到“一沙一世界”的奇妙景观,又被一张张写有心理小知识的趣味卡片和两个“树洞”邮箱所吸引,“本来是为了借阅专业书籍来图书馆,结果一来就被心理主题书展‘硬控’。在这里,真的感到非常放松和治愈,自然而然便进入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相比于雁塔校区图书馆的典雅,长安校区图书馆三层理科阅览室内,“BOOK”形状的AI主题书架颇具现代风格。AI浪潮呼啸而来,选用什么样的书籍才能真正帮助想要了解AI、学习相关知识的师生们,图书馆馆员赵旭犯了难,“我将自己代入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视角,设身处地去思考各阶段的读者需要什么书,列出了一份包含326本书的清单,尽可能做到既有浅显易懂的入门读物,又有深入研究的经典著作,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每每路过书架,看到架上有书被借走,她就微笑着随手补上,“主题书架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方便大家借阅。看到读者有需求而我们正好能满足,就很开心!”

AI主题书架
无论是雁塔还是长安,不管是从1956年开馆,还是从2004年起步,图书馆在建成的一刻就已经踏上了漫长的守书之旅。“我们做图书馆工作的就是守书人。在数字时代下,我们不仅要守好实体书,更要守好它背后的文化,守好书籍版本更迭中文明传承的轨迹,守好以书籍启迪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的这个文化场域。” 心理主题书展策划人、图书馆馆员郭旭感慨。
办书展、开读书会、做书籍借阅和数据库使用培训……在一件件“平常”的小事中,守书人们用日复一复、年复一年的坚守,将书籍里延绵的智慧传递下去。
做书人:阅读,不止于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坐落于雁塔校区的竹树环合间,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有40年历史。读书日到来之际,建社40周年的宣传立方体散布在出版总社门外的绿荫中,“刊书载道 立社弘文”的宗旨,“放下手机,捧起书本”“你好,读者”等亲切的标语,随风旋转的彩虹风车,都吸引着过路人为此停留。
一本好书,一份匠心。去年12月,2024年中国“最美的书”年度评选结果揭晓,总社图书《文心雕龙:集校版》凭借古典美学的设计方式,契合原作的古韵气息与文爱艺先生的精心译注成功入选。此前,出版总社出版的《市井西仓》与《别猜了,就是一本小说》也分别在2018年与2023年斩获此奖。“最美的书,就是要让书籍设计回归阅读,做贴近读者、润物细无声的设计,实现从‘设计书籍’到‘设计改变阅读’的转变,引导人们爱上阅读。”《文心雕龙:集校版》和《别猜了,就是一本小说》的责编宋媛媛说。

《文心雕龙:集校版》
阅读,不止于书。如何让文化渗入日常生活,让读书变成有趣的事?2024年6月,出版总社注册的官方文创品牌“师安陕”成立。浮雕烫金的2025陕博日历、提取博物馆文物吉祥纹饰设计的宝绾青丝系列发饰、毛茸茸的原创陕“狮大”IP衍生周边……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阅读“活”了起来。
来到长安校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一角的校园实体书店“首阳书坊”,会发现这里有书籍、有文创、有音乐、有饮品,俨然是一个书籍和读者共同的“家”。透过书坊的橱窗,总能看到学子们苦心钻研、沉浸阅读的身影,正如走进出版总社,总能看到“做书人”们伏于案前一丝不苟、设计校对的身影。是书本,勾连起做书人和读书人之间无声的默契。
当建社40周年遇上第30个世界读书日,出版总社推出一份新鲜出炉的荐书单:《西安碑林全集》《中国历代诗歌精选》《美丽中国建设之路》《贾平凹小说精读书系》《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古今中外、诗和远方、经济建设、数智赋能,可谓包罗万象。这也正诠释着书籍的含义——书籍是世界凝结的果实,越品越有滋味。
读书人:让读书敲开心窗
漫步师大校园,随处可见读书的身影。无论纸质书、电子书,还是有声书,阅读让人沉入思考,放慢脚步,得以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营造一块丰盈自由的“心灵自留地”。
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予欣现已被推免至南京大学文学院。本科四年,她早已习惯与书为伴。每年80到90本书的阅读量,是她向学科深处钻研的“阶梯”。“只有细读精读,才能体会文学经典真正的魅力所在。比如茅盾《子夜》中一个小小的车牌背后,也许就掩藏着版本的流变问题。”这种掰开揉碎的读书法,让陈予欣深刻体会到,“阅读不仅是理解一段文字、获得一点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看到‘人’,以及他们的‘人生’。读书,是一生的功课。”
阅读,是一个人的心园,亦是心灵交流的园地。4月28日,我校第十一期“三余读书会”在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报告厅举行。在文学院张颖副教授和同学们的交流论辩中,《蝴蝶梦》曼德利庄园的故事再一次被重构解读。“我曾经通过音乐剧了解过这部著作。这次参加读书会,才体会到阅读可以具备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本科生于沫含感叹。

书法沙龙
“听说读写”不分家,毫笔泼墨之间,阅读便从“读”到了“写”。近两年,学校图书馆已陆续举办四期书法沙龙活动,邀请微末、杨佳焕、杨国庆、金鑫等潜心书画篆刻艺术的老师与同学们交流切磋。“每个人都应该用笔去写字,去多读好书,去面对面交流,让思维和感知活跃起来。”文学院杨国庆老师说。今年5月,学校开展第五期书法沙龙活动,邀请上官养志和杨国庆老师带领青年学子再度开启一段看见自我、看见世界的读写之旅。
“阅”透纸背,遇见未来。愿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让思想的风穿行而过,抵达心灵的旷野;愿每一次阅读都不设边界,让书香漫过纸页与像素,延展至更辽阔的明天。(记者 周健 学生记者 卢思越 武赜昊 黄冰舞月)
(原载《陕西师大报》711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