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师大故事 > 正文

师大故事

从深深扎根到开花结果

——记陕西师范大学打造特色思政“金课群”

部门: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04-15 浏览:

石峰千仞,苍崖壁立。陕西铜川照金薛家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近90年的风雨洗礼,重峦叠嶂中,游击队驻地、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仍诉说着不朽的历史故事。“在陡峭的山路上、局促的寨洞中,我们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感受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对比当下,我们所遇的烦恼、挫折都显得那么渺小。”2020年10月,在这堂生动的“四史”学习教育实践课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杨淑婷说。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如何打造特色思政“金课”,让课程“亮”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政课教师队伍“强”起来,我校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


走心“金课群”,

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夜已静,星儿近,红军进了葛牌镇”;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

在陕西,革命故事说不尽,红色基因永赓续。2017年以来,我校紧密结合陕西红色资源优势和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已先后开设了四门特色思政“金课”。

2017年9月,刚刚入学的公费师范生王娟迎来了大学第一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通识教育必修课。火热的课堂,老师引导学生,将沉甸甸的教材先“读厚”再“读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青年习近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练故事,从书中走到学生心中。四年过去,毕业在即,王娟选择从西部来,回西部去,“我有责任践行‘西部红烛精神’,朝着‘四有’好老师目标迈进,把青年习近平的榜样力量传递给千千万万中小学生。”

2020年10月5日,“‘四史’学习教育理论讲座”课程开讲,台上娓娓而谈,台下聚精会神,同学们跟着我校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晓伟教授一起回顾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理论讲座课程不仅涵盖“四史”,还增加了延安精神、脱贫攻坚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块。课程一经公布,每场300个名额被“秒抢”,6天6场讲座,报告厅座无虚席,近2000人次参与。

“延安十三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光辉历程的重要阶段”。在2020年秋季学期开设的“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史”选修课上,同学们认真聆听殷一博副教授对延安精神的解读,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会议的阐述,不时记着笔记,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今年,伴随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学校又及时面向2019级、2020级卓越教师实验班公费师范生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党史学习教育系列理论讲座”,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课程期间,同学们自发撰写心得体会上千篇,形成小组研讨记录上百份,整理讲座讲稿20余篇……正在陆续结集。

“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创新机遇,用活每一份红色资源,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形成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适时联动、有机补充的‘集群’效应,为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力波教授说。


“百变”新课堂,

浇灌思政魅力之花

从课内到课外、从线下到线上、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几年来,师生们一起打造“百变”课堂,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使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发挥得更鲜明、更充分。

“当我在聚光灯下勇敢地表达,发现平平无奇的自己原来也有闪光点。”顺利完成课程演讲后,生命科学学院肖洪林激动地说。像她一样,许多同学都通过小组研讨、朗诵、微电影、演讲比赛、微党课大赛等实践教学活动,变成课堂的主角,逐渐收获了自信。

在延安,中共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师生们触摸历史现场,重温入党誓词;在梁家河,一口窑洞、一排土炕、一盏油灯,讲述着青年习近平挑灯夜读的故事,学子们被他的奋斗精神和报国情怀深深感动;在岚皋,同学们走向田间地头,考察脱贫攻坚取得的新成就,思考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的这场彪炳史册,人间奇迹的人类意义。带队老师李后东副教授记得,有一次在回程的车上,课程微信群被同学们发出的“谢谢老师”“感触太深了”“老师们辛苦了”刷屏。他湿着眼眶,回复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上好课,感谢同学们,让我们再出发、常相见。”一趟趟实践下来,课程内容入脑入心了,师生们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学校对四门课程进行全程录制,正在打造着慕课群。其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课程在2020年4月上线“学习强国”一级平台,累计播放量已超过2千万次。“超星学习通”“红烛思政”“青马工作室”“青年说”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让“金课群”实现了课堂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多维联动和有机结合。


实力“师者团”,

凝聚信仰的力量

一张大圆桌,一块大屏幕,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室,是思政课教师每两周就要相聚一次的地方。在这里,大家集思广益、碰撞火花。

“如何讲好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围绕“中共中央延安十三年史”的授课难点,教师们开始了热烈的研讨。“课要上好,内容为王。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反复探究修改课程体系,课前说课、课堂听课、课后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每一堂干货满满、精彩纷呈的‘金课’,都是这样慢慢‘磨’出来的。”刘力波教授说。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思政课教师73名,包含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全国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全国高校思想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获奖者”“全国青教赛获奖者”“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和骨干”等都名列其中。备课会上,卸掉光环,他们把每一堂课,都当成新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视中青年骨干思政课教师培训,建强后备力量;吸纳优秀的研究生作为助教,激活课堂动力;还结合学校对口支援工作,重点与新疆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加大思政“金课”的辐射范围,在交流合作中加强队伍建设。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强大信念,已在我们思政课教师心中深深扎根,正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任晓伟教授说。未来,学校将按照‘大思政’的建设思路,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学校事业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