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讲 人:林安梧
题 目:“本体”、“话语”与“方法”: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理解
身份介绍: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台湾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现任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讲座时间:2018年4月3日19点
讲座地点:长安校区文汇楼A区一层111报告厅
主 持 人:杜学敏
点 评 人:丁为祥
主讲人基本情况介绍:
1. 学术经历:先后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台湾元亨书院创院院長,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者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林安梧师从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学第三代中极具创造力的思想家,在牟宗三先生“两层存有论”的基础上提出“存有三态论”,认为“儒道同源而互补”,主张融通三教,方法论上,以船山学、十力学为基础,提出“道、意、象、构、言”五层诠释的中国诠释方法论。
2. 学术成果:《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东大,1987)、《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东大,1993)、《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学生书局,1995)、《新道家与治疗学:老子的生命智慧》(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等。专业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3. 研究方向:关注儒释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尤为关注儒学的现代适应性问题,近年来更深研哲学治疗学之可能,曾以普通话及闽南语开讲《四书》、《金刚经》、《易经》、《道德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