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王思明 教授
主持人:卜风贤 教授
报告时间:2018年6月15日 15:30
地点: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
报告语言:汉语
主办单位: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学科首席专家、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主编。江苏省政协委员。 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
报告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 食物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为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发明了农业。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 它既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也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自然环境不仅始终参与其中, 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主宰数千年的“粟文化”,到小麦与小米历史地位的嬗变;从“豆饭藿羹”、“菽粟并提”,到大豆由“主食”到“副食”转变; 从南方稻作经济的崛起,到玉米变成中国第一大作物,纵观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漫长的人类、农业与环境密切互动的过程。“夫稼, 生之者地, 养之者天, 为之者人。” 顺应自然,用养结合,才能确保人类子孙后代食物的供给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