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陕西日报》在教育版刊登了题为“退休30年宣讲320余场,向下一代讲好党史国史”的报道文章,对我校抗美援朝老战士、退休教工杨清源在退休30年间,持续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挥光和热,为高校、中小学校、部队、社区、青少年管教所、企事业单位等作报告320余场,传播革命故事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12/09/content_743277.html
全文如下:
抗美援朝老战士杨清源:“我现在已经90岁了,但依然有光和热。只要我的身体还硬朗,多活一年就讲一年,多活一天就讲一天。”
退休30年宣讲320余场,向下一代讲好党史国史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刘书芳 周健
“奖章戴在身上,党对老同志的嘱托永远记在心上,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奉献一辈子。”抗美援朝老战士、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杨清源身着笔挺的军装,反复端详着胸前金灿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双眼闪动着光芒。
1951年2月,当时随军在甘肃天水修铁路的杨清源放下工具,拿起了枪,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
“行军路上十分艰苦,气温零下30多度,为了躲避敌机,我们白天在树林里休息,晚上行军。我有两次差点丢了性命,但幸运的是最终活了下来。”多年过去,对杨清源来说,当时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归国后,杨清源继续在部队服役;从部队转业后,在陕西师范大学任马列主义教研部党史教研室副主任、民族预科部主任;1984年起三次当选西安市雁塔区人大代表;1990年退休后,一直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挥光和热。
“退休之前我就想好了退休后要做什么。现在很多青少年不知道当下的美好生活是怎样得来的,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老教授协会的成员、几十年的老党员老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把革命传统传下去。我想继续用我的经历和知识教育下一代,引导青少年追溯革命源头,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苦历程、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事迹告诉他们。”杨清源说。
从第一次报告开始,杨清源就给自己立下“四个不”原则:不要课时费、不要纪念品、不要吃请、不要接送。他作报告从未迟到过1分钟,甚至提前一天勘察好授课地点,计算好交通时间。
“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是起跑线。”杨清源说,“我现在已经90岁了,但依然有光和热。只要我的身体还硬朗,多活一年就讲一年,多活一天就讲一天。”
为了把握好演讲节奏,杨清源演讲前都要一字一句地录音并自放自听,反复修改、仔细打磨。
为了增强感染力,他发明了集主讲、听众为一体,集图解、朗诵、歌唱为一体,集亲见、亲闻、亲历为一体,集革命历史和时代正能量为一体的四维演讲模式。
为了充实讲稿内容,他多方查阅史料、摘抄报刊、阅读回忆录、参观展览、三上井冈山。在准备《长征精神永存》系列讲稿时,他连续5天参观相关展览,摘抄资料,录下解说词,整理了厚厚一大本素材,里面记载着红军发展的历史、著名战役战斗、重要会议、长征战士回忆录片段等。
精心的准备和饱满的激情,让杨清源的演讲形象生动。他流畅的讲述节奏、令人潸然泪下的振臂高呼和演讲中引人入胜的故事细节、精致的辅助道具,紧紧抓住了每位听众的思绪。
为了吸引不同的人群,杨清源颇费了一番功夫。为中小学生演讲,他遴选并整理出《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井冈山的烽火》《伟大的长征》《抗美援朝》等6个专题,演讲生动有趣易懂。
杨清源的报告紧扣时代脉搏、时代精神,准确把握关心下一代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先后增加了《百年奥运梦》《抗震精神 民族之魂》《中国梦 我的梦》《抗战精神 永放光芒》《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等5个专题。
30年来,杨清源给高校、中小学校、部队、社区、青少年管教所、企事业单位等作报告320余场,直接听众近11万人次。
年纪越来越大,出门越来越艰难,杨清源萌生了开办家庭课堂的想法。去年12月,在自己家并不宽敞的客厅里,他为10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讲述了革命故事。“大家听得很认真,我很感动。”杨清源说。
“周而复始又一岁,老夫仍爱下一辈。但愿夕阳无限好,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杨清源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学习党史国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对党史国史多知则明,少知则迷,不知则盲,无知则乱,我要尽己所能,向下一代讲好党史国史。”在杨清源的生命中,革命精神已经融入他的血液。
杨清源有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他为孩子们作报告的学校和时间。他正在和时间赛跑,把讲座行程排得越来越密。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宣讲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永不衰退的事业;关心下一代成长,奉献自己余热,是矢志不渝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