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师大要闻 > 正文

师大要闻

【学院快讯】全国“80后教育学人”学术沙龙暨青年队伍发展研讨会召开

部门: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10-19 浏览:

10月17日上午,“全国‘80后教育学人’第二次学术沙龙暨青年队伍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教育学院主办,《教育研究》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教育实践的理论问题”,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教育实践的新形态与新问题,以及对理论研究的新挑战与新趋势,并为促进教育研究新生力量的蓬勃发展献计献策。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东北师大、华南师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40余所高校教育学界的近110余位专家、青年学者等参加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我校教育学院院长陈鹏教授主持。

原来名称也丢了

我校副校长李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希望各位专家继续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科把脉问诊、贡献智慧,继续关注陕师大教育学科建设,关心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学院青年教师落鑫博士代表“80后教育学人”发言,感激学术前辈为推动教育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引领,更深感80后教育学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随后,李磊副校长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研究员共同为顾明远先生题词“80后教育学人”揭幕。

“学术传承”环节由东北师范大学刘善槐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我校祁占勇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晓燕副研究员分别致辞。张斌贤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从“自我珍惜”、“自我认识”、“自我设计”和“自我矫正”等四个方面寄语80后教育学人。祁占勇以“担当”、“情怀”、“共同体”和“创新”四个关键词为题,回顾老一辈教育学人的学术贡献,勉励80后教育学人继承传统和创新研究。王晓燕表达了对老一辈教育学人的敬意以及对同辈的学习之心。

“青年之声”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教授主持,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宋萑教授以《扎根教育实践建构理论的方法论审思》为题,以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为例,认为基于实践的教育理论构建亦需要从方法论的视角加以关照。华南师范大学曾文婕教授以《提升德育课程实效何以可能:来自脑科学的启示》为题,提出脑科学视野下的道德学习,是个体基于接收到的周围环境所有道德价值性刺激而形成神经激活、环路、网络以及系统,进而表现为获得新道德经验或新道德行为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张礼永博士以《摆脱“百年钟摆”:“高中不分文理”的新意及启示》为题,认为“高中不分文理科”改变了学生不是文科便是理科的僵化作法,使得文科生与理科生中的“矮足者”亦能脱颖而出,可以造就新型复合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张倩副教授以《负从何来,减从何去:国际比较视域下的中国教师工作量》为题,提出我国应以科学化和合理化为目标,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师减负策略。我校胡金木教授以《论社会同情与儿童正义感的培育》为题,认为儿童正义感的培育需要基于同情共感机制,融于日常教育与生活之中,需要给儿童提供更丰富的生活场景与体验。

东北师范大学于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胡劲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分别对五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研究员、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孙杰远教授、浙江大学张应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和我校郝文武教授、陈晓端教授、杨洁教授、何菊玲教授等参与了本环节的讨论。

沙龙期间,举行了《教育研究》快速审稿会,5位青年学者参与了审稿会。

华南师范大学刘磊明博士主持闭幕式,对本次沙龙的主题考虑、流程设计、过程筹备、成果获得等作了简要总结。

学术召集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研究》主编邓友超作了闭幕发言。邓友超主编以“曾经在场的启示”为题,以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福柯、布迪厄、韦伯、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等人青年时期的学术轶事为材,讲了在学术生活和学术成长中如何看待和把握“发言与沉默”、“文章与文字”、“纯粹与功利”、“早秀与晚成”四对关系,勉励80后教育学人应多从学术大家身上领悟学术精神,锤炼学术品格,提高学术能力,打造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