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出版的《陕西日报》,在09版教师节专版刊登了我校副校长党怀兴的署名文章《我的中学老师》。党怀兴用真诚朴素的文字,讲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扎根农村、甘于奉献、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老师们的故事,表达了对恩师们浓浓的感怀之情。据了解,其中的雷振兴老师,鲁根生老师,宋石磊老师,张福民老师五六十年代先后毕业于我校。

全文如下:
我的中学老师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党怀兴
一个人一生永远忘不了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自己的故乡,另一个是自己读书的学校。故乡是生我养我之所,学校引领我人生启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读书的合阳县黑池中学就有一批受学生热爱的好老师。
黑池中学地处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1958年设立,服务东南片黑池、新池、马家庄三个乡,办学条件极差,当时教师住在几排瓦房里,冬天自烧煤炉取暖,学生宿舍为大通铺。1978年恢复高考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高考成绩战果辉煌,有同学获得省文科状元,有三十余人先后考入北大、清华,连续多年一个外语班全部考上各类大学。黑池中学因此在省内外闻名,周边许多城市包括西安市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黑池中学读书。
合阳是农业县,在当时是靠天吃饭的地方,东南片的三个乡生活非常艰苦。师生们喝的水是窖里收藏的雨水,苦涩之余不时还有小微生物游动,这样的水遇到天旱时还喝不上。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的老师们坚守着,无怨无悔。
忘不了我的老师们,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学生的心。面对着来自贫穷家庭农民的孩子,老师们付出了他们几乎全部的爱,潜心教学。在那个时代,农家子弟“跳龙门”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老师们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学生们的希望和梦想。白天上课,晚上还有自习辅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老师们的苦口婆心,严加管教,才实现了我们“跳龙门”的梦想。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时代,缺少各种学习资料,老师们搜集资料、编写辅助教材,给我们的学习助力。
忘不了杨增祥校长一心扑在学校事业上,在黑池中学任职期间,关心老师,留住了也聘任了不少优秀教师,潜心育人,使学校的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合阳县之冠,培养出清华、北大学子20余人,创造了黑池中学的辉煌历史。忘不了教导主任雷振兴老师,精心安排教育教学,有条不紊。他的政治课是讲得最棒的,学生至今津津乐道。忘不了教英语的李瑞礼老师,从北师大毕业就在黑池中学扎下了根。十几年来,他创立的李氏英语教学法,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英语人才。忘不了教地理的宋石磊老师,一笔随手画出的圆,如同圆规所画,令学生赞不绝口。他常常告诉我们,站在合阳黑池,心中要有全国,更要放眼世界。虽然学生们都没有走出过县境,但在他的教导下个个都心中装着国家天下,经纬东西,上下南北,如数家珍。忘不了教历史的鲁根生老师,上课时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侃侃而谈,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贯通中外,名士风范。忘不了高度近视教数学的雷鸣老师,拿着尺子、眼睛几乎触碰着黑板书写画图,板书一丝不苟,让人不忍擦去。忘不了讲一口标准普通话教语文课的高耀祺老师,让满口方言的我们知道还有如此优美动听的话,这样的语文课让人绝不会心猿意马。忘不了教导处的闫贵生老师,工工整整的粉笔字如同印刷,和风细雨的讲话风格,滋润心田。忘不了管理学校图书室的刘谅益老师,虽身患疾病,但兢兢业业为学生服务,爱生如子,他的宿舍常常成了学生热饭烤馍的场所。还有王兴土老师、马德顺老师、张福民老师、王百均老师、种席珍老师、种多福老师、关文智老师、郭秀英老师……
正是因为有一批这样扎根农村、甘于奉献、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先生们,才从黑池中学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们在祖国的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这些昔日的农家子弟,许多人也已为人师,每当教师节的时候,都会想起我们的老师,忘不了他们的恩德,传承着他们的精神。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9/10/content_735446.html